河北官方公佈洪災29死 民衆:死一千都不止(圖/視頻)
 
2023年8月12日發表
 
2023年8月11日,河北官方公佈洪災死亡數字,民衆表示不可信。(網頁截圖合成)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金欣綜合報道)颱風杜蘇芮與卡努接連侵襲中國華北與東北地區,引發特大水災。據中共官方統計,截至本週五(8月11日)死亡人數至少達78人。其中重災區河北省政府宣佈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重建工作,並宣稱將在今年入冬前確保災民能夠返家或搬入新居。

北京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夏林茂表示,全市因水災死亡33人,還有18人失蹤。河北省官方統計,因災死亡29人,目前還有16人失聯。東北的吉林省與遼寧省則分別有14人、2人遇難。

死一千人都不止

河北涿州民衆王華(化名)11日對大紀元表示,不相信官方數據,「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死一千人都不止,清淤泥的人說了,一千人都不止」。有人說涿州西茨村只逃出來一個小夥子,還有人說西壇村也全村失聯。

在官方的消息下方有很多留言,但很多都被當局刪除。

許多大陸民衆表示,這些數字全都不可信,如果官方不是心虛,爲何要刪除大家的留言。

截至11日下午3時,在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相關報導下方有二千多條留言,但是可以看到的僅剩「逝者安息」這類的留言。網民批評說:「評論區八百多條只選出來十多二十幾條,有具體數字嗎?精選在擔心什麼?」

網民紛紛表示:「不信。」

「官方公佈的數據看看就得了,幾乎沒有可信度。想想前兩年公佈的數據有多少是真的。」

「良心摸不到了。」

「他們(官方)是懂事故分級的,卡得很好。」

「不能接受大言不慚地隱瞞災情和信口開河的重建計劃。」

「一開始數據撤回,最後多少得清理完才知道。如果一家都不在了,誰去報數據?」

還有不少網民談及當地村民家人死亡的情況。

「看到一個視頻,(光是)他一個家族幾十人就死了14人。」

「這一個村就14個人(死亡)(全)河北(總共才)29?」

「他家幾十口人的大家族就死了14個,泥石流致死率本來就高,官方媒體覈對信息存在重大失實啊,還沒統計到位可以用累計確定死亡失蹤人口,別這麼快就蓋章定性死了多少人,沒報的人去哪了?重大災害面前更加要嚴謹。我是經歷過洪水的人,人啊、車啊、房啊泡在水裏的感覺是真的無助絕望。」


網民所指在水災中失去14位親屬的村民,居住在河北淶水縣湯家莊西塌村。他在視頻中一一走在到不行過世的親屬的房子外,向外界揭露家族中有14人失去生命,「我們一個家族,一家幾十口人,地下的全是我們至親至愛的親人,這個家還能不能住?」「我們的人怎麼辦?我們人應該去哪兒,何去何從?去哪兒住?我們的地沒有了、房子沒有了,人也沒有了。我們以後該怎麼辦?」

「現在看到的,挖出來的黑土,都是在挖屍體。我們逝去的親人到底是埋在房子裏面還是被泥石流沖走了?我們也不知道。只能是挖,挖出來一個安埋一個,挖不着的就沒有了。一共是14個人,任何人都一樣。我願意負法律責任,一共14口人消失了、死亡了,有的屍體都沒有找到。」

村民邊走邊說,當地每一個地方只要是有一堆紙灰的就代表一個人沒了。

該村民又走到另一個地方說:「還有我妹妹,還有兩個外甥,到現在也沒有找到。這是我三大爺、三大娘,我妹妹及兩個外甥。」

之後,這位村民在一堆紙灰前跪下來磕頭。

他表示,這些親人都是看着他長大的,家族一共五代人。

該視頻曾在抖音上,但已被刪除。網上消息說,這位村民已經被警察帶走了。

早前,8月5日,《中青報》報導,河北省保定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宣稱,截至5日中午12時,全市因災死亡10人、失聯18人。當時民衆也表示不相信官方數字。「我家水都沒退呢,都不知道家裏啥情況,這數據都出來了。」

「少了幾個0。」

「才10人?你說你自己相信不?」

河北不止一次當護城河

對於河北人來講,「護城河」這個詞太令傷人心了。

洪災發生後,官方未積極營救受困民衆。8月1日至2日,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倪嶽峯在保定市和雄安新區檢查防汛搶險救災工作時反而宣稱,河北要「有序啓用蓄滯洪區,減輕北京防洪壓力,堅決當好首都護城河」。

許多網友認爲倪嶽峯的決定是不顧河北百姓死活,向習近平「表忠心」。「倪書記,準備上京升遷了。」

「不是民選的官,心裏只有皇上」。

「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人命代價。」

「慷百姓之大慨,使龍顏之大悅」。

「河北的官不對河北人負責,只對他的領導負責。」

「草菅人命,早晚得到報應」。

「哎,以前新聞稿都是當好首都護城河,河北從來都不只是說說,查查96年洪水,之後霧霾再到疫情等等等等,都有類似保首都的說法,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了,人們的怨氣又僅僅只是這次大水嗎?老實講,『護城河』這個詞挺傷人的……」

8月11日河北官方新聞發佈會公佈消息之際,未提「護城河」的說法。網民嗆道,「領導不敢提護城河了吧?」「咋不提護城河了?」 △

 
分享:
 
人氣:66,69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