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 中国经济复苏美梦变噩梦
 
2023年7月14日发表
 
北京街头的修车服务。(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人民报消息】(曾子衡综合报导)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坏消息不断。 过去三年来,全球需求一直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强劲动力,但这股动力在去年年底开始减弱。清零政策退场后,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强劲反弹,出口还惨掉四个月,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预兆。 中国海关总署周四(13 日)公布数据表示,中国6月出口年降12.4%,进口降6.8%。 数据结果严重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 另据,路透社一项调查,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增长7.3%,但由于去年同期清零政策还在,其经济扩张的基准相对较低。 而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制造业,其6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落在49%,连续三个月陷入萎缩,反映工厂活动紧缩,产出连续三个月下降。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虽然电动车、电池等商品出口持续改善,但之前被压抑的订单需求基本上已经消失。 彭博经济学家朱怿认为,中国6月出口进一步下滑、传达了一个痛苦的信号,就是「全球经济不会为中国经济复苏带来太多支撑,而进口大幅下降,凸显内需疲软」,以及「出台强力政策支撑经济的必要性」。 此外,中国的通胀率已经从2023年3月的0.7%,下滑到6月的0%。 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夏春指出,物价指数来到0%,反映中国内部需求不足,这才是当前经济最应该担忧的地方;疫情解封过后,别的国家都展开报复性消费,中国却完全相反是「报复性存款」。 人民币存款在2023年1月再度创下新高,国民储蓄金额增加6.2兆人民币,同比多增7,900亿元。 分析指出,中国民众对存钱有如此高的热情,恐怕是对未来景气悲观,主动减少消费,将省下来的钱存放银行,以因应未来发生的意外。 最后,中国实施的《反间谍法》和《对外关系法》,造成外商投资直接枯竭。据《华尔街日报》整理,外国对中国的支出同比下降200亿美元,相当于六分之一。 商业内幕对此结论道,「对中国来说,这份日益增长的担忧清单正在让它顺利复苏的美梦,成了一场噩梦。」△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30,29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