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告別李克強遺體 現場和網上控管森嚴
 
2023年11月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共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週猝逝,當局週四(2023年11月2日)上午舉辦告別式,隨後進行遺體火化。當局下令在北京天安門降下半旗示哀,但各大官媒當天上午基本保持沉默。

據美國之音報導,當天下午三點,新華社刊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行到八寶山公墓殯儀館與李克強送別的消息,其他各主要官媒也如樣在顯要位置刊登這一消息。

各官媒發表的相同文字稿說,在李克強搶救期間和逝世後,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前往醫院看望或通過各種形式對李克強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韓正等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胡錦濤送花圈表示哀悼。

當局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附近派出大批警力實施人羣管制。警方沿著道路數百公尺站崗監視人羣,現場有便衣隨機抽查民眾,並隨時注意是否有非官方或外國媒體到場。在疑似李克強靈柩通過時,民眾紛紛拿起手機拍攝並大喊:「一路走好」。

中共官媒新華社週四上午發出一句話報道,「11月2日,為悼念李克強同志,首都天安門下半旗誌哀」 ,並附上兩張相關照片。

天安門降下半旗的兩張官方照片和簡短訊息,在週四上午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第一,上萬網民紛紛留言「沉痛悼念」、「克勤克儉,強國強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相關微博貼文下方的留言僅顯示「博主精選評論」或「已過濾部分評論」,見不到更多網友留言。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在八寶山公墓外馬路邊戒備的警察大爲緊張,注視着前來哀悼李克強的每一個路人,還不時勸告路人不要接近馬路。其中一警察對民衆說:「不要下馬路,不要亂過馬路,過馬路只能往那邊過去,不能走這邊(八寶山公墓入口方向)。」

前一天傍晚,北京警察突然要求天安門廣場上的遊客離開,現場視頻顯示,一輛警車在廣場中央向遊客發出清場通知:「大家都往前走,往前走,別停留。」其後關閉廣場。週四早上,途經天安門廣場和八寶山的北京地鐵一號線,多站關閉不停。

在北京的武漢居民鍾先生對自由亞洲說,當局十分擔心民衆的情緒:「民衆要給一個真相,警察如臨大敵。李克強68歲,在位的總理現在都活到80多歲90歲,他(李克強)怎麼死了,說他有心臟病,反正民衆是要真相。」

上週五(27日),68歲的李克強因心臟病在上海逝世,引發民衆對其死亡原因提出質疑。北京居民野女士對本臺說:「68歲就去世了,我認爲李克強是一個好人,他68歲就去世很可惜。對於李克強作爲總理,其在任內10年,他在政壇上沒有發揮什麼作用,當總理什麼事都搞不成,不如主動下臺。」

時事評論人士李昂認爲,面對衆多的質疑,政府不應急於將李克強的遺體火化。他前一天對自由亞洲說:「肯定有很多人的想法和我一樣,強烈呼籲對李克強查清楚死因。」

對比前幾任正國級高官去世,有網民說,江澤民去世所有網站APP灰屏,所有遊戲停止服務,李鵬去世也全網灰屏,而李克強去世只是降半旗。

河北媒體人高先生對本臺說,與前幾位同級別的高官去世比較,當局對李克強去世的弔唁等級最低,這導致不滿政府的人羣更多。他說:「看現在社會的不滿情緒被壓制到什麼地步了,就像高壓鍋內究竟有多少氣壓,老百姓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已經到了接近極限值,但是會不會爆發,現在是一個關鍵問題。」

高先生認爲,李克強猝逝上海也許是一場社會運動的催化劑,未來如果民意大爆發,李克強的死會是原因之一。未來李克強逝世週年日亦可能再次成爲官方的「敏感日」。

根據中共官媒前兩天的報道,11月2日,「首都天安門、新華門、人民大會堂、外交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所在地,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各邊境口岸,對外海空港口,中共駐外使領館均下半旗致哀。」但官媒並未提及具體的葬禮安排。

根據慣例,像李克強這樣的高級官員通常會有短暫地靈柩停放,供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致以最後敬意,並獻上象徵哀悼的白花圈。

根據近日網傳一則關於李克強治喪安排的消息,他的喪事將「從簡」,「不開追悼會」,僅有小規模的「遺體送別」,而且不邀請京外同志(即北京以外的中共幹部)也不邀請各國駐華使節和外國人士參加。

李克強生前服務的中國國務院的新聞辦公室網站以及中共官媒新華社、環球網等媒體網站,直至週四上午,皆未有任何特別悼念李克強的區塊,網站排版無特別安排和象徵哀悼的整版黑體字。中央電視臺(CCTV)也未有李克強告別式相關的直播。

李克強曾是中國第二號領導人,協助指導中國經濟長達十年,之後於2022年10月被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除名。他於2023年3月卸任,比他正式退休的年齡70歲提早了兩年。

一名人權人士對美國之音說,李克強生前是中共獨裁體制內一位高官,原本不值得讚美,但跟專橫跋扈實施暴政的習近平相比,民眾自發悼念李克強並質疑他的離奇猝死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

 
 
分享:
 
人氣:70,64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