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述(圖)
 
畢藤菲
 
2022年10月20日發表
 



圖爲10月14日,韓國首爾的一個火車站附近,正在播放朝鮮再次發射導彈的新聞。

【人民報消息】

制裁朝鮮頻射彈 日本凍結5實體資產

針對朝鮮近期發射飛越日本上空的彈道導彈,日本政府在10月18日的內閣會議上,決定將參與核試驗及導彈研發的5個朝鮮實體列入資產凍結的目標列表,作爲對朝鮮的追加制裁。

今年以來,朝鮮以前所未有的頻率發射導彈,威脅區域安全,引發國際社會譴責。最近一次是在10月14日凌晨向朝鮮東部海岸附近海域發射了一枚短程彈道導彈。迄今已發射41次,爲歷年來最多。

而朝鮮在10月4日發射一枚自2017年以來首次飛越日本上空的彈道導彈,引發日本高度關注及強烈譴責。

日本一直在制裁朝鮮,加上這次的一共是120人和134團體。日本上次在今年4月時,曾對參與朝鮮核試驗與彈道導彈開發的4個實體等,實施凍結資產等制裁措施。

通脹太猛 美國核心物價達40年高點

美國的通貨膨脹走勢近日越來越離譜,儘管油價略有降低,但租房、醫療等費用仍不斷高漲,帶動核心物價上漲,目前已衝到40年最高點。

爲穩定物價,從年初至今,美聯儲不斷提高利率、加息5次。但外媒指出,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在過去半年裏,不能按時支付賬單。

在食品、住房和醫療費用上漲的情況下,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在8月上漲了8.3%,高於預期。美國勞工部在13日公佈的報告更凸顯了高通膨在整個經濟中的蔓延,令民衆收入縮水。

美國消費者信用諮詢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瑪丁強調,「美國人必須制定應急計劃,不僅要應對不斷上漲的利率,還要應對基本必需品的高價。」

許多金融專家建議,人們在應急基金中,至少應預留6個月到12個月的費用。

中遠海運擬收購德漢堡港 德情報首長表擔憂

10月17日,德國聯邦議院就中共國企「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口一案舉行聽證。德國「聯邦情報局」局長卡爾說,一旦確定交易,北京可能利用關鍵基礎設施的股權作爲政治籌碼。

中遠集團預計購入德國最重要港口漢堡港3個貨櫃碼頭之一35%的股份。對此,卡爾認爲,中企插手德國重要基礎設施的舉動「非常嚴重」。

在聽證會上,卡爾表示,「我們對中共參與關鍵基礎設施持有非常、非常批判性的態度……港口應被視爲關鍵基礎設施,因此必須仔細審查任何可能的投資。德國應該預計到,中方會使用包括5G基礎設施在內的技術或經濟實力來實現其想法。「如果中德之間出現政治分歧,這些手段就會派上用場。」

目前,由於德國聯邦政府對此有異議,港口購入案已經暫時擱置。

《監控狀態》揭中共利用數字科技控制民衆

10月13日,加拿大蒙特利爾種族滅絕與人權研究所舉行了《監控狀態:中國開啓社會控制新時代》新書發佈會。

書中深入探討了中共如何利用複雜的國家數據庫來鏈接身份證明文件、面部識別數據、指紋和旅行歷史,建立新的政治控制;同時利用中國科技巨頭的安全設備跟蹤手機,監控在線購買,並解密消息。

另一種監控系統的結構,則是由華爲、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ETC)等衆多中國公司生產的龐大閉路電視攝像機網絡,以及進行實時分析的人工智能軟件組成。

這種監控不受中(共)國法律體系和新興的數字隱私代碼的約束,其中還包括西方公司的參與,如英特爾、IBM、希捷、思科等,都在研究幫助中共國家監控,並在技術和財務上保持商業關係。

斯特拉斯堡機場購中企掃描儀 歐洲議員籲調查

10月10日,一封由歐洲議會三名議員署名的信顯示,法國斯特拉斯堡機場購買中(共)國的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行李掃描設備的交易,讓一些歐洲議員對安全問題產生擔憂。

路透社報導,在這封致法國斯特拉斯堡地區國家代表的信中,三名歐洲議會議員——巴特.格魯特休斯、娜塔莉.洛伊索、萊因哈德.比蒂科弗呼籲撤銷合同,「直到進行獨立調查,以檢查同方威視的技術是否構成間諜風險。」

「同方威視的快速發展引起人們對在我們的邊境安全系統中採用中(共)國技術風險的擔憂。」三位歐洲議會議員在信中寫道,並將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成員列入該信抄送人名單。

斯特拉斯堡是歐洲議會以及歐洲委員會和歐洲人權法院官方所在地。

超過中共國 印度將成美國留學生最大來源國

美中政治局勢緊張,加上北京嚴格的「清零政策」,使得赴美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日漸減少。目前,印度正在超過中共國,成爲美國國際生的首要來源國。分析指出,這可能預示着美中學術界將要脫鉤。

《日經亞洲》指出,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數據,從2021年10月到今年7月,美國向中國公民發放了約5.6萬份F-1學生簽證。報導稱,許多中國學生爲應對日益緊張的雙邊關係,決定回中國或到其它地方學習,因此F-1簽證數量從過去的約8萬份下降了30%。

報導稱,美國從去年10月至今年7月,向印度公民發放了約10萬份F-1簽證。對比前一年,約增長了60%。

儘管中共國目前仍是美國校園中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但隨着新簽證的數量變化,很快將被印度所取代。

(人民報記者畢藤菲綜合報導)△

 
分享:
 
人氣:28,41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