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范仲淹的天下心(图)
 
2019年4月13日发表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拥有「一世之师」、「天下第一流人物」之美誉。

【人民报消息】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拥有「一世之师」、「天下第一流人物」之美誉。他笔下的千古名句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启迪后世。 公元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应好友、被贬至巴陵郡任太守的滕子京之请,为其重修岳阳楼而写下传诵千古的散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共368字,文笔简洁、优美,融记事、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其中两个排比段落多用四言短句,对偶工丽,生动地描绘岳阳楼在阴雨和晴日可触发的不同心情,引出主题: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并且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念与治国思想,展现无私、高远的境界。文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嗟叹,动人心魄。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范仲淹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天圣五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均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范仲淹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有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范仲淹于是问仁宗:「宫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显得十分尴尬,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 景佑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困苦,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曾经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家中用度十分节俭,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他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去世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极为叹息。邠、庆二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平日都贴上范仲淹的画像敬仰他。他去世时,羌部族的首领率数百人前去,斋戒三日,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 范仲淹的一生行为真正是在行大善、积大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勤俭持家,家风淳厚,福报后世儿孙。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范氏家族富了八代,直到今天,还有范氏儿孙。 自范仲淹后,其长子范纯佑历任监主簿、司竹监;次子范纯仁,中皇佑元年进士及第,官职北宋宰相,人称「布衣宰相」,着有《范忠宣公集》;三子范纯礼,历任河南府判官、吏部郎中、礼部尚书等职;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范纯佑之子范正臣,是守太常寺太祝;范纯仁之子范正平,历任开封尉、象州知州,学行甚高,着有《荀里退居编》。范氏一门在历史上评价非常高,影响深远。 六一居士欧阳修在给范仲淹写的墓碑文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分享:
 
人气:30,94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