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聞樂 預知國運興衰(圖)
 
洪熙
 
2018年5月24日發表
 



中國曆朝歷代有很多人經由聆聽音樂的音率變化,便能預知國家興亡。

【人民報消息】中國古代的聖主明君大多通曉德音正樂的意義,所以相當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由於音樂能表達君、臣、子民等內涵,所以在中國曆朝歷代,有很多人經由聆聽音樂的音率變化,便能預知國家興亡。如下,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奇人異士以音樂預知國祚的事蹟。

聽太廟音樂 預知唐室吉慶

武則天神龍元年(705年),西京太廟舉行春祭,太樂令裴知古參加祭典。他聽到演奏的樂聲後,悄悄地對通曉音律的臣子元行衝說:「金石諧和,一定會有吉慶的事發生。吉慶的事情將會應驗在李唐的宗室子孫中。」就在他說這些話的當月,武則天病逝。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篡唐,改大唐國號爲周,自立爲帝。直到唐中宗李顯即位後,才恢復了大唐國號。裴知古透過音樂即事先預知唐室將有喜事發生。

寧王聽曲 預知國難

在唐朝開元末年,西涼府都督進獻一首新曲。唐玄宗招待宗親到偏殿欣賞樂曲。樂曲演奏結束之後,衆王紛紛稱讚,唯獨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默不作聲。玄宗看見了,問王兄爲什麼那麼沉默?

寧王說:「這首曲子音調雖美,但臣聽說,一首樂曲要從宮音開始,商音結束,中間由角、徵、羽音組成,首尾都要呼應宮商。但這首樂曲一開始,就已經離開了宮調,徵、商二音雜亂而且音勢粗暴。臣又聽說,『宮』代表君,『商』代表臣,宮音不強意味着君王勢力薄弱,商音過強意味着臣下作亂犯上。雖然徵兆微弱,隱形在音律之中,傳播在歌聲裏,終有一天會應驗在人事上。臣擔心有一天亂臣賊子以下犯上,陛下恐有流離之難,徵兆都在這首曲子中預言了。」

聽到寧王的解釋,玄宗皇帝當即沉默不語。不久之後,唐朝發生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唐朝因此由盛而衰。寧王聽樂音預知國難,也得到證實。

當時還有一個現象,天寶年間,很多樂章的名字都是以邊地爲名,比如《涼州曲》、《甘州曲》、《伊州曲》等等。這些樂曲多處使用「繁聲」(浮靡的音樂),名前都冠以「破」。後來,這些邊地竟然都被西邊胡人所攻破、侵佔。兵亂還沒有發生,樂章都已出現了徵兆。

樂工超前預言隋朝大亂

隋朝有一名樂工萬寶常天資聰穎,精通音律。

有一年,萬寶常聽到樂工演奏的音樂後,淚流滿面地對人說:「樂聲暴戾又充滿哀傷,預示着不久以後天下就要大亂,四海沸騰,互相殘殺。」當時隋朝天下還很太平,所以人們對萬寶常的話都不以爲然。

大業十四年,隋煬帝巡遊江南,樂不思蜀,生活日漸驕奢淫逸,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天下百姓因此徭役、賦稅沉重,羣盜四起,各地叛亂。萬寶常超前的預言得以應驗。

樂工聽音 預知煬帝一去不返

隋朝還有一位樂工王令言也很精通音律。一天,他的兒子從宮裏回到家中,在屋外用琵琶彈奏《安公子曲》。

王令言在屋內聽到後,心中大驚,王令言趕緊招呼兒子進來,對他說:「你最好不要隨駕前往江都。皇上此去,肯定回不來了。」

兒子問他原因,他說:「這支曲子宮音只去不返,而宮代表君,所以我知道。」

隋煬帝此行果然沒有返回京城,在江都被殺。

文天祥聽音 預知南宋滅亡

歷史上有名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也從蒙古軍的歌聲中,預知南宋的覆亡。

元朝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南宋兵敗。丞相文天祥被捕,元軍將其押解進京。當時,蒙古軍人打了勝仗,高興地在一起合唱歌曲《阿剌來》。文天祥坐在舟中聽到這首歌,心中大吃一驚。

他問蒙古軍官:「這首歌曲來自什麼地方?」軍官說:「這首歌起源於大漠,是我們蒙古帝國的歌。」文天祥聽聞後,不由得悲傷縱淚,仰天長嘆道:「這正是黃鐘之音,南人再也不會復興了。」

在中國古代,黃鐘爲宮音,比喻君王。

文天祥聽到蒙古軍人的歌聲猶如黃鐘,因此感嘆南宋國運就此滅亡,再也不會復興了。

(參考數據:《太平廣記.樂一卷.第二百三》、《隋書.卷七十八》、《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九》)△

 
分享:
 
人氣:38,78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