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传播希望 纽约的幸存树(图)




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一棵卡勒梨树在9.11之后,两次
起死回生的经历,鼓舞了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放弃希望、顽强的面对人生。

【人民报消息】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每棵树也都有自己的特质。有的在逆境中因为自身的脆弱而死去,而有的却能够在屡次的强风暴雨中顽强的生存下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一棵卡勒梨树在9.11之后,两次起死回生的经历,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纽约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在困境中不要放弃希望、顽强的面对人生。

恐袭中受重创 一息尚存

2001年9月11日,当恐怖份子劫持的两架飞机先后冲入世贸双子塔,在大厦倾倒时刻,伴随着无数生命被烈火和浓烟吞噬以及人们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尖叫声,矗立在世贸大厦附近的一棵卡勒梨树也经历了同样的伤害。

9.11过后,人们在残垣断壁中发现了受伤的卡勒梨树。当时的她已经奄奄一息:整棵树被烧焦,树冠全无,只剩下不到8英尺长的树干,且挂满灰尘。人们意识到她受到的是致命伤,所有人都担心,她或许再也见不到明年美丽的春天,于是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她转移到布朗士植物培植中心接受治疗。

那年的整个冬天,被挪到布朗士植物培植中心的卡勒梨树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任何新的生长动向,人们的心里像踹着兔子一样,满怀期待却又不知结果怎样。

最初将此树搬到这里来的冈瑟每次到培植中心时,都会对着这棵奄奄一息的卡勒梨树说:「加油,要坚持活下去啊!」

熬过漫长的冬天,春天终于到了,人们欣喜地发现,卡勒梨树重新长出树根,开始发出新叶。她顽强的活下来了!她成为了9.11灾难的幸存者,从此人们感叹地叫她「幸存树」。

负责照料卡勒梨树的卡布(Richie Cabo)之前曾经是一名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枪伤,但他努力生存了下来,「我相信这棵树也会是一样的。」由于自己特殊的经历,他对这棵树有着特别的情感。

培植中心前主管札帕拉(Robert Zappala)则表示,「这棵梨树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事物再生的能力,同时也代表了我们的纽约有多么的伟大。是的,我们受了一击,但我们的城市幸存下来了。」

再次战胜灾难 重返故土

经过卡布多年的精心照顾,在培植中心的卡勒梨恢复了活力,她已经有30英尺高、还发出了新枝,也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她终于可以离开培植中心,返回久别的故土。

不幸的是,2010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风将她连根拔起。人们赶紧将她的根重新植入泥土,祈祷她能再次挺住打击。没想到,经历过一次生死考验的「幸存树」这次又坚强地存活下来了。2010年12月,一切时机成熟,她重新回到9.11纪念广场,矗立在南水池的西面。

今天的9.11纪念广场就是卡勒梨的新家,陪伴她的不是残破的废墟遗址,而是一片青葱辽阔的白橡树。

工作人员以当年9.11受灾的几个地点为中心,将方圆500英里以内的白橡树移到了这座纪念广场。所以,这400多棵白橡树中,有的来自纽约,也有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和马里兰。

这棵象征纽约人坚强生命力的卡勒梨树,就站立在白橡树之间。卡布说:「从远处,你看不出这棵树有任何奇特之处。必须得靠近往上面看,然后你就会看到树上累累的伤疤。你将会意识到,哇,这棵树真的经历过魔难。」

也许是这棵树的内在精神在无形中召唤着人们吧,卡布表示,树上没有任何标志,也没有标牌讲述她的故事,可她就是默默地吸引着人们的到来。

播种幸存树 传播希望

现在的卡勒梨树象征着生生不息与应变活力,激励人们从9.11的伤痛中坚强走过来。纽约人希望卡勒梨树的精神能够勉励更多的受难地区,鼓励那里的人们顽强地面对灾难。

在9.11纪念馆的主导下,法拉盛的江邦中学(John Bowne High School)是第一个开始幸存树树苗项目(Survivor Tree Seedling Program)的种植学校。

培植中心的专家们从「幸存树」上收集了500粒种子,将其中发芽的421粒种子转至江邦中学的农场。得知这些树苗将来会到各地承担传递母树的那种充满希望、顽强生存的精神,项目组的学生们全身心的认真照顾每棵树苗,包括每天检查每棵树苗是否受到良好的灌溉。

江邦学校的教师表示,这个项目的意义不同寻常,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有关植物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也感受到9.11曾发生的悲剧故事,这带给孩子们更深的体会。

幸存树的树苗象征希望和坚韧,每年9.11纪念馆都将繁殖的树苗分送给3个近年来遭受重创的地区,目的是缅怀在悲剧中殉难的人,同时也给当地人带来「幸存树」的精神。

虽然15年过去了,但9.11在纽约人心中却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这场灾难,让全世界看到了纽约人团结一致度过危难的毅力,以及他们灾后重生的坚强生命力。就像这棵卡勒梨树一样,只要能坚持毅力、存活下来,生命就会看到希望。△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9/9/64171.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