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勤俭节约 克制贪欲(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人民报消息】《群书治要》卷四十七的《政要论》中记载,「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汉文帝勤俭爱民 以德化民

汉文帝从代国来到都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饰、用具,没有增加过什么,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就进行改易,以利百姓。曾经打算修建露台,叫工匠计算费用,需要黄金一百斤。

汉文帝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百姓十家的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给它带来羞辱,修建这露台干什么呢!」

汉文帝经常穿着粗丝衣服,他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衣服拖至地面,帏帐不得织文绣锦,以此来表示敦厚质朴,为天下先做出表率。修建霸陵全部采用瓦器,不许使用金、银、铜、锡作装饰,不修高大的坟墓,想要节省一些,不去烦扰百姓。

汉文帝对待百姓却很宽厚。文帝曾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文帝还下令:「年龄八十岁以上者,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帛和絮。凡是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的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给他们送去;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者给以责罚督促。」

司马迁赞汉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大意是皇帝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用道德教化百姓,因此,四海之内殷实富足,兴起讲究礼义的风气。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的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公认的一个盛世,汉文帝被奉为贤明帝王的一个典范。

诸葛亮戒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曾向蜀后主表明自己心愿:「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有国家供应,无需再治其它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及至去世,果如前言。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它器物殉葬。

诸葛亮晚年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大意,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封书信就是流传后世的著名《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亦成千古名句为后人所称道。

司马光崇尚节俭 淡泊物质

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顷,妻子死时,卖掉田产来办丧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

据《宋史》记载,仁宗遗赐钱物价值一百余万,司马光带领同僚们多次上奏章,认为:「国家有大忧患,中外困窘贫乏,不可以专用干兴故事。如果遗赐不可以辞谢,应当允许侍从向上进献金钱以佐助山陵之用。」朝廷没有允许。司马光于是用他所得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公使钱,把黄金赠送给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财。

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中写道,「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6/24/63722.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