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授无为治国 唐三代帝推崇之道士(图)

袁荣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

【人民报消息】道士司马承祯,别名子微,河内温县人。他是北周晋州刺史、琅笽公司马裔的孙子的孙子。他年轻时爱好学习,对做官看得淡薄,于是当了道士,拜潘师正为师,向他学习道家的秘密文书「符箓」和修炼成仙、服食丹药的法术。潘师正对他特别赞赏,说:「我从陶弘景学习道教法术,到你共有四世了。」司马承祯游历所有名山之后,定居在天台山。

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的记载,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都接见过司马承祯,向他讨教关于道教法理以及修身养性、治理国家的道理。几位皇帝给了他极高的荣誉,对他推崇备至。

武则天听到他的名望后,把他召到京都,颁下亲手写的诏书赞美他。在他回天台山前夕,又诏令麟台监李峤在洛桥东边为他饯行。

景云二年(711年),睿宗命令他的哥哥司马承祎到天台山邀请他到京城,带进皇宫,询问关于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方面的事情。司马承祯回答:「道教经典的主旨是一天一天减少浮华不实,减少再减少,以到达纯朴无为的境界。就连纷扰人的内心的事物,往往有意减少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还能追求非份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精神负担啊!」

睿宗说:「用无为来修身养性,就会清静高洁了。用无为来治理国家,怎么样呢?」司马承祯回答:「国家像人一样。《老子》说:『存心淡泊,留神宁静,顺应客观世界的本来模样而没有个人欲望,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周易》说:『圣人,他的德性和天地融为一体。』这就可知天不强争却可让人信赖,天不强求却可把事办成,无为的主旨就是治国的指导思想。」

睿宗赞叹说:「广成子的话正是这个意思。」

司马承祯坚决要求回天台山,睿宗赐给一张宝琴和一套道士服装让他离去,朝廷为他做诗送别的诗人就有一百多名。

开元九年(721年),玄宗派使者接司马承祯进京,亲自向他学习符箓,前前后后赏赐非常丰厚。

开元十年(722年),玄宗回到西京长安,司马承祯又要求回天台山,玄宗做诗为他送行。

开元十五年(727年),司马承祯已是80岁高龄了,再次被接到京都。玄宗叫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己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建筑坛场庙宇住在那里。

司马承祯禀奏说:「如今嵩山、泰山、华山、衡山、恒山这五岳的神庙祭祀的都是山林的神灵,不是真正的神仙。五岳都有神仙居住的洞府,各洞府都有上清真人降落下来担任那里的职务,山河风雨,阴阳节令都由他管理,礼帽礼服的等级,各位神仙的身份都有明确的记载。请在五岳另外安排建立道观的地方。」

玄宗听从他的要求,于是诏令在五岳各建一所真君祠,真君祠的造型样式规模大小都让司马承祯按照道教经典进行推算,设计蓝图进行建造。

司马承祯擅长篆、隶书法,玄宗要他用篆、隶、楷三种字体书写老子的《道德经》,同时校正字句,定下五千三百八十个字叫作真本呈奏玄宗。把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造的坛场庙宇叫作阳台观,玄宗亲笔书写匾额,派使者送给司马承祯。赏赐三百匹绢,作为炼丹的费用。

不久又命令玉真公主和光禄卿韦绦到阳台观会集道众修造名为「金」的道场,又给予赏赐。

这年,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去世,终年八十九岁。他的弟子呈表禀奏说:「去世那天,有一对仙鹤在坛场上空盘旋,后来一团白云从坛场腾起,直上九天,而先师的面容跟活着一样。」

玄宗深感叹惜,追认司马承祯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真一先生。还为他亲笔撰写碑文。△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4/23/63390.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