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不幸離世 20位同學替他盡孝(圖)
 
2016年3月6日發表
 



這一羣善良的年輕人替同學盡孝道,朋友間的義非常感人。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汪昕明綜合報導)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還有一句話:上帝關一扇門,會爲你開一扇窗。意思是說,人的處境瀕臨絕望時,上天總會給予出路,不要放棄希望。住在咸陽的李女士一開始遭遇到不幸,但演變到後來,事情有了不一樣的結果。

據《華商報》2016年2月21日報導,2014年3月6日這一天對家住咸陽市七九五生活區的李女士來說,是這輩子遭受的最痛苦的一天。李女士的兒子貝貝出生於1983年,平時身體都很健康,但卻在這一天毫無症兆的離世了。

「媽媽,我計算機開着,你玩吧,我出去一下。」李女士說,這是兒子生前跟她說的最後一句話。當天兒子離家外出,去健身房打羽毛球,而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兒子打羽毛球的過程中突然暈倒,送到醫院就沒搶救過來。」李女士說,兒子的突然離世讓她感覺到整個天都塌了下來,後面的日子常常是以淚洗臉。直到安葬兒子,李女士都難以相信兒子就這麼走了。但令李女士感到欣慰的是,兒子生前的那些同學和朋友在她和丈夫裴先生最痛苦的那段時間經常來看他們。

馬年除夕夜是最難熬的,當別人家都沉浸在舉家團圓的幸福之中時,李女士和丈夫只能躲在家裏悄悄抹眼淚。「別人都在看電視節目,我們只好早早上床睡覺,只有在夢中,我們才能再次見到兒子……」說着,李女士泣不成聲。而裴先生則獨自躲在另一間臥室流淚。

然而,讓他們想不到的是,睡下沒多久,外面傳來敲門聲。李女士打開門一看,門外站着七八個年輕小夥,「都是貝貝以前的同學,他們提着年夜飯來陪我們過除夕來了。」李女士說,除了驚訝,這些孩子帶給她和丈夫更多的是激動。

「孩子們一直陪我們到大年初一凌晨,陪我們看電視、說心裏話,還安慰我們。在我們最難過的時候,是他們給我們送來了安慰。」裴先生說。

20個「兒女」隔三差五看他們

更讓李女士和丈夫沒有想到的是,以後的每個週末,總有一些兒子當年的同學來看他們,有時候來八個人,有時候三五個人,這些孩子不是給他們帶來生活用品,就是帶他們外出吃大餐。

「說真的,我都沒想到這些孩子會這麼有孝心。」李女士說,這些孩子每次來都不空手,總是大包小包,「不論是誰去外地出差或旅遊,他們總忘不了給我們買一份禮物。」李女士說。今年過年,孩子還給他們買了新衣服和新手機。

有了智慧手機,李女士建立一個名叫「愛子同學」的微信羣,裏面除了自己和永遠也不能和她說話的貝貝外,還有20個人。每當李女士想念兒子的時候,她都會在羣裏和大家說話,「現在這20個孩子就是我的兒女。」李女士說。

「高嵩、馮樹巍、李航、李萌、馬亮、鍾雪冬……」昨日,李女士一口氣說出自己20個「兒女」的名字。她說,必須要感謝這一羣好心的孩子,若不是他們的關心和陪伴,很難想象自己和丈夫會成什麼樣子。

「他們一點不比親兒子差。」李女士感動的說,這些孩子當中,高嵩和李航已經改口叫自己媽媽了。李女士說,2014年夏天,遠在上海的高嵩還給她買好火車票,接她到上海住了一段時間,其間,高嵩放下工作陪她登上東方明珠,還帶她去了安徽黃山。

今年過年期間,這些孩子中的一部份人,相約再次來到李女士家,給他們拜年。

會照顧叔叔阿姨一輩子

在七九五廠生活區,提及20個孩子替貝貝盡孝道的事,不少人都稱讚這些孩子真是好樣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2月20日,記者和遠在上海的高嵩及在咸陽的李萌、馮樹巍等人取得聯繫,他們說,這樣做其實主要還是看重和貝貝的感情。

「我和貝貝是同學,從小一起長大,以前經常在他家玩。他走後不久,我們幾個同學都覺得應該經常去他家看看,照顧好貝貝的媽媽。」高嵩說,也不知道爲什麼,他們就這樣堅持了下來,大家總是不約而同,一有時間就去看,就這麼一直堅持。

「我覺得我的一聲『媽媽』能給貝貝的媽媽帶來溫暖,就這麼叫了。」高嵩說。而不善言詞的李萌則說,家裏人都很支持他們的做法,他們會照顧叔叔阿姨一輩子。「貝貝在的時候,我們就經常去他家,阿姨對我們非常好,現在貝貝不在了,我們理所當然去照顧阿姨,幫貝貝盡一份孝道,讓兩位老人幸福的度過後半輩子。」馮樹巍說,儘管他沒有把李阿姨叫媽媽,但是在他內心深處早已把李阿姨當媽媽了,「我們都是叔叔阿姨的兒女,不但現在會照顧他們,以後還會爲他們養老送終,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上天給我關了一扇窗,卻給我打開了一扇門。」李女士非常欣慰的說,她和丈夫是不幸的,但又是非常幸運的,儘管失去兒子的痛難以抹去,但這20個孩子的孝心讓她和丈夫感覺非常溫暖,每當看到這些孩子,她就感覺兒子也好像還活着一樣。

這羣有情有義的年輕人,同學之誼勝過兄弟姐妹,爲這些年輕人點贊!媒體應該多多報導這種感動社會的正能量。△

 
分享:
 
人氣:49,42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