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窮小子返鄉沿途受助 19年後攜兒子千里尋恩答謝(多圖)
 
2015年5月30日發表
 



19年來,楊宏高通過不斷努力,從一名落魄礦工變成經常助人的法官。



楊宏高(左1)父子和劉國勤夫婦合影。



在汽車站,好心售票員李慶華(中)幫楊宏高(左)回憶當年的情景。



楊宏高的計算機裏有了許多和恩人們的合影。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陸瀟亭綜合報導)有句成語「感恩圖報」是表示要感謝別人給自己的恩惠,並希望有朝一日予以報答。感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近來有個感人的感恩圖報的故事。據《重慶晨報》5月30日報導,19年前,礦工楊宏高帶着妻兒,從河南返回重慶奉節老家,身無分文,狀況不斷,一路上很多陌生人施以援手。19年後,他千里迢迢,逐個尋到當年這一路上的恩人,登門致謝,並數倍償還欠款。

楊宏高的老家在奉節縣最偏遠的新民村。1988年,是家中頂樑柱的哥哥去世,這一變故,讓當年正在讀初中的楊宏高被迫輟學。1992年,他開始參加法律專科自考。1993年,楊宏高結婚。那個時候很窮,他除了考試,還要掙錢養家。在離開老家前,沒有穩定工作的楊宏高曾從事過理髮、照相、開飯館、擺地攤等營生,但一年下來入不敷出。

1996年過年,楊宏高安頓好父親後,去了山西晉城的煤礦當礦工,本是爲了給家人謀一份更好的生活,結果,照顧父親的人突然離開,20多天後,村裏人看到楊宏高又帶着妻兒由山西回來了。

這些年,除了楊家人,很少有外人知道,這段返鄉的路,楊宏高帶着妻兒走得有多艱難,又有多溫暖。大夥只是覺得,回鄉後的楊宏高更能吃苦了,種地都要帶本書,抽空就複習。

楊宏高說,在出門當礦工前,他原本打算放棄自學考試,一是自己初中畢業,底子太差,學起來非常艱難,第二則是因爲繁重的經濟壓力,他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掙錢,而且還要照顧殘疾的父親。

「但回來後,我的想法變了,我重新把書翻了出來,因爲只有考試,我才能有機會改變命運。」當時,楊宏高就下定決心,有朝一日要回來報恩,他覺得,只有努力改變現狀,將來才有能力去報答一路上幫助過自己的恩人。

窮得叮噹響 還經常幫人免費打官司

1999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楊宏高,順利通過法律專科自學考試,這個文憑他考了7年,當年一起報名的20多人,只有他一人堅持下來。那一年,他帶着殘疾的父親,舉家搬遷離開村裏,前往奉節縣新民區的新民法律事務所,當起法律工作者。

「基層法律工作者接觸的都是有困難的老百姓,我能感同身受他們的苦和困境。」楊宏高說,搬到鎮上居住後,他接的第一個法援案件,是主動找過去的。當時,村裏一箇中年啞巴捱了打,不僅沒人管,還反被對方控告傷人,要求索賠3,000多元,「啞巴有苦說不出,跟我當年在返鄉途中一樣,內心幾乎是絕望的。」

楊宏高攬下這事,自己掏錢走訪、取證,一家一家敲門,說服證人出來作證,並從卷宗中發現漏洞,最終幫啞巴打贏了官司,翻了案。

「他那個時候,自己窮得叮噹響,還到處幫人打免費官司,有時看人可憐,30元、50元的給,有時候就只剩飯錢了。」律師冉春顏曾是楊宏高的同事,他說,當年,楊宏高也是事務所裏接法律援助案件最多的律師,兩年要接100多件。

一邊工作,一邊勞動,還要照顧父親的楊宏高,在2006年通過了全國司法資格考試,考上律師執照。

因爲處事公正,愛幫人,楊宏高成了新民的名人,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大夥就愛找他來評理。楊宏高離開新民,前往縣城的律師事務所工作時,很多新民人都來送行。

2009年1月,楊宏高考入四川省敘永縣人民法院,成爲一名法官,如今擔任瀘州市龍馬潭區法院執行庭副庭長。

他說,這19年,他盡力幫助身邊每一個他力所能及能幫助的人,「這也算是我把當年恩人們待我的善良,傳給了更多跟我一樣身處逆境的人。」

常想着回報當年返鄉時幫過自己的恩人

1996年,礦工楊宏高窮困潦倒,幸得陌生人幫助得以從河南迴重慶。「這事擱在我心裏好多年,像個心結。我希望自己日子過好了,有足夠能力的時候再去尋找恩人,實實在在感謝他們。」

當年,在河南返鄉之旅中遭遇窘境時,楊宏高的兒子楊鳴只有1歲。如今,20歲的他是瀘州市江陽區方山鎮政府的一名食品藥品監管員。

楊鳴從小在奉節長大,3歲開始,由父親獨立將其撫養成人。他記憶中的父親,是名不錯的律師,但很忙、很艱難,要工作,要免費幫很多人打官司,還要照顧殘疾的爺爺和年幼的他。「這些年,他一直想去河南尋恩人,我們把他耽誤了,所以當我知道恩人找到了時,我很支持父親去河南。」楊鳴知道,當年的理髮費、車費不還清,不當面對幫助過他們的人道聲謝,父親心裏就永遠有件放不下的事。

1996年 遇到一羣好心人

1996年,當年24歲的楊宏高帶着妻兒離開重慶奉節老家,來到山西晉城,成了一名礦工。這份工作他只幹了十多天,卻不得不被迫離開。「父親殘疾,幫忙照顧他的人託人捎話,說要離開了。」楊宏高與妻子商量,決定立即返鄉,但身無分文,遙遙千里……

楊宏高用賣米換來的錢,剛好買了到河南欒川的票,準備投靠親戚,借回鄉路費。

在欒川尋親未果,楊宏高與妻兒只能投宿旅館,身無分文的楊宏高做好了被旅館老闆轟走的準備,卻沒料到,老闆收留了他們。晚上,老闆還端來飯菜,讓一家人吃了頓飽飯。

第二天清晨,楊宏高決定去河南南召縣,尋找另一名親戚。

他領着妻兒在公路上攔下開往南召的客車,「到站了,我說沒錢,被扣在了車上。」在得知他的困難後,一個河南小夥領頭讓大家湊了96元給楊宏高,「買口熱的吃,大人能挨,別虧了孩子。」

客車開走後,車上下來一名30歲左右的女子衝楊宏高說:「你們這個樣子,怎麼走啊?跟我走!」這位河南大姐不放心,把楊宏高一家三口帶回自己家中。

「我印象中,村口有塊大石頭,寫的是『黑虎店』」。」楊宏高說,他們住了兩天,大姐後來送了200多元,湊夠了返鄉的路費。

臨走時,大姐的家人用農用車將楊宏高一家送到車站,村裏好些人趕來送行,他們不會想到,這個小夥會在19年後回來。

傳遞愛心 免費贈票

楊宏高和兒子楊鳴5月23日下午從四川瀘州啓程,驅車1,200多公里,於5月24日14時左右抵達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新)汽車站。抵達後,楊宏高有些不確定的向周圍市民打聽,其它地方還有沒有汽車站?「跟過去印象裏完全不一樣。」經詢問,楊宏高才得知南召縣(老)汽車站還在3公里外。

到達老汽車站後,楊宏高激動得像個孩子。他指着汽車站門口說:「這裏跟我印象裏一模一樣。一點都沒有變化,國勤姐姐就是在這裏把我送走的。」楊宏高找到印象裏的汽車站後,就去聯繫車站負責人,希望自己能夠報答19年前的恩情。

「我們這幾天也一直在找楊宏高所說的大巴司機,但是20年了,司機換了太多,沒有找到符合條件的人員。」南召汽車站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楊宏高描述的情況,司機是欒川發車司機的可能性比較大。」

楊宏高和南召汽車站負責人商定,第二天上午8時40分從南召開往欒川的車,所有乘客的車票由其父子免費贈送,以表心意。

經過19年 沒想到他會回來

千里報恩,也讓在19年前默默向楊宏高伸出援手的這些普通的駕駛員、理髮師、旅館老闆和村民,成爲被網友們點讚的對象。當記者逐一聯繫上他們,如果不是這場備受關注的千里報恩,他們中的很多人,幾乎已經忘了當年做過的好事。

客車售票員李慶華:「當年我誤會了他,沒想到19年後他回來補票了」

1996年,身無分文的楊宏高一家硬着頭皮登上由河南欒川縣開往南召縣的客車,到站後,他沒敢下車,後來被扣在車上。李慶華是當年這趟客車上的售票員。

5月25日,在熱心羣衆的幫忙尋找下,楊宏高終於聯繫上當年的售票員李慶華和司機丁建國。「說實話,再見到他,我挺不好意思的。」

「李慶華在電話中表示,當年,由於常遇到逃票的情況,一看又是外地人,於是扣下了楊宏高一家,還很不客氣,直到後來,聽完楊宏高的解釋,心一下就軟了,『看着小孩餓得可憐,我哭着追出來給了他們10元,但怎麼也沒想到,這事,他們記了19年。』」

李慶華說,再見到楊宏高時,她連連道歉,而楊宏高10倍補交了當年一家3口的車費,給了她300元。

當年,楊宏高一家在劉國勤家住下,他曾去過附近的理髮店,但理完髮,理髮師許豐玲卻沒有收錢,只是說了一句:「知道你困難,這個頭,我免費。」

「聽說當年那個重慶小夥子要回來,我也很感動。」許豐玲說。

「他硬要給200元,數倍還清當年的理髮費。」這事,許豐玲說,她打算講給孩子們聽,說一個道理:「施恩不圖報,但好人肯定有好報。」

好心大姐劉國勤:「這事我都忘了,沒想到他還會回來」

1996年,在楊宏高的返鄉旅途中,劉國勤將落魄的一家三口接回家中住下,並湊了200多元路費,讓他們回家。

48歲的劉國勤心直口快,一直愛幫人。「今年5月有人來找我,說起這事,我想了老半天,後來才想起來。」劉國勤說,她做夢都沒想到,自己幫過的人會在時隔19年後尋到她,並登門致謝。

和楊宏高相見時,她哭了,更多的是出於感動。她說,自己最欣慰的是知道楊宏高在這些年將善良傳遞了下去。

遺憾的是,旅館老闆夫婦已於多年前去世。楊宏高自責,他說,若能早些成行,親口向這對善良的夫婦道聲謝,該多好。

這趟感恩的千里之行,楊宏高讓當年同樣受助的兒子一起同行。當父子二人接受採訪時,楊宏高說:「因爲當年別人也幫了他,哪怕他當年還是1歲的孩子,同樣應該登門道謝。此外,我希望他能夠親身感受,啥叫感恩,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應該珍惜。」

「這19年來,每當人生的重要時刻,包括初中時的叛逆期,我父親總要跟我提起這件事,教我其中的道理。」楊鳴說,這趟河南之行,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父親,更上了一堂知恩要圖報的感恩課。

多麼感人的一羣善良的好人,他們都不求回報的幫助別人。社會上有更多這樣的好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才會有祥和的社會。官場上如果有更多像楊宏高這樣能替別人着想,更能真心爲人民服務的好官,那才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

 
分享:
 
人氣:27,58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