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康熙帝 直臣之冠魏象枢(图)
 
2014年9月28日发表
 



魏象枢的孝道、官道、为人之道,给后辈人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与神话传说。

【人民报消息】魏象枢,河北蔚县人,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明朝一六四二年举人。清顺治、康熙年间在朝中任职。顺治三年(1646年),魏象枢考取进士,自此先后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均属言官之职。

在任上,他以亡明为教训,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有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实施利弊、社会反响、民间疾苦等,以奏疏形式,大胆建言,对官吏的贪赃枉法,更是弹劾检举,无所顾忌。他的奏疏得到顺治皇帝的支持,所言多被采纳。

顺治十一年(1654年),魏象枢因母亲年高多病辞官回乡,结束了第一次官场生涯。

在乡六年,魏象枢一边尽孝,一边研究理学,一边讲学,极大地影响了蔚县的文风、士风,他讲学的地方叫愿学堂,清代大思想家孙奇逢以赞美的口气说:愿学堂一席,由于魏象枢的讲学,「从此海内仰而望之,千载后想而像之」,可与程颐讲学的濂溪书院、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相比。

康熙十一年(1672年),魏象枢再度出仕,仍为言官,继续弹劾纠弊,严肃法纪。六年后,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成为专司风纪的总宪,次年又加刑部尚书衔。

魏象枢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且以整肃纲纪为已任,被史学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作为能臣,在平定三藩之乱、整顿贪官污吏等方面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特别是他「立法旌廉、举贤树廉、惩贪劝廉、制俸养廉、治教塑廉」的做法为后人所称道。魏象枢能成为直臣之冠,得益于他的清廉,也得益于他务实的学术思想, 他做学问,强调在「行」上着力,读一经讲一书,总要反躬自问,做到诚实无欺,这正是他成为大臣楷模、学者宗师的重要原因。

他以整饬纲纪为己任,首上《申明宪纲等事》一疏,强调「国家之根本在百姓,百姓之安危在督抚,故督抚廉则物阜民安,督抚贪则民穷财尽」。他恳切地呼吁官吏们要「为百姓留骨血,为国家培元气」。

魏象枢对当时吏治的影响,还体现在他的操守清廉上。他为官不走后门,靠科考入仕,凭政绩升迁。生活上他以清苦自持为美德,这一美德成就了他一生的廉明,也极大地带动了当时官员们的节俭之风。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陆陇其认为「在朝者知以营私为耻,在野者知以干利为羞,先生之功也」。

魏象枢生活上他以清苦自持为美德。他言:「每日所言所行,尽合于理,心则安。可以对天,可以对人也。」康熙皇帝对魏象枢的立朝端劲给予高度评价。在他因病致仕时, 康熙皇帝特赐手书 「寒松堂」匾额,精辟概括了魏象枢的高风亮节。

魏象枢的孝道、官道、为人之道,给后辈人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与神话传说。民间百姓对魏象枢的怀念更是不绝于耳。

没有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哪会有「直臣之冠」魏象枢?魏象枢当年发出这样的感慨:圣主千秋遇、几人能报知、大臣行直道、君子颂良时、白简天应鉴、青编世不疑、好持冰玉节、耿耿寸心知。△

(摘自《寒松堂全集》)

 
分享:
 
人气:31,25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