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金正恩被拒訪華有暗情(圖)
 
金紫元
 
2012年10月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北韓頭領金正恩剛覺的站穩腳跟,就迫不及待派大臣來華遞話給中共,希望親自來朝拜示好,當然,表面哼哈之外,背後一定少不了要錢要米要武器。因爲它不僅太窮,而且如果得不到中共的認可,執政的心理會非常打鼓。

但是,據路透社披露,他的訪華請求被婉拒。外交辭令是中共要開18大,沒空接待他。這不僅讓金三胖很糾結甚至很不解,還引起各界關注。中共這一不尋常的拒訪行爲讓人猜測紛紛。這到底意味着什麼呢?是真忙的開會無人能搭理金氏,還是另有隱情?

要想讀懂這個謎,首先讓我們看看北韓和中共這兩個獨裁政權相依又相斥的奇怪關係。

北韓金家三代世襲兒皇帝,從來就是中共的傀儡加絆腳石。早年金日成看毛政權竊了國,就大腦發熱,想學毛而一舉拿下整個朝鮮半島,於是祕商斯大林、毛澤東後悍然發動戰爭,打過38線,將戰火延燒到南韓。沒想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15國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支援南韓,將金家軍趕回北韓並佔領平壤,金大胖眼看要玩完,只好找毛。毛不得已派彭德懷領着共軍不宣戰就開進朝鮮,結果三年戰爭又死了逾40萬共軍,還搭上毛兒子毛岸英。

到了金二世,我們看到,北京一遇政治危機,它就冒出來搞事,不是向南韓開槍開炮,就是炸船,再不就是製造核彈,發射竄天猴一般的所謂火箭,配合中共平息國內危機,轉移國際視線。當然金正日也想同時告訴大家,一,他還存在,二,給錢給米就罷手。但一般來講,他和他爹一樣很難控制頭腦,經常搞過頭,讓中共尷尬,在國際上屢屢失分,比如發展核武問題。朝鮮一貫執行先軍政策,骨子裏不肯聽話。只是因爲太窮,經常被中共的棉被和方便麵壓着。所以總與大哥同床異夢,也經常不服管制,經常出事讓中共揩腚。

到了孫子金三胖,讀了西方大學,可骨子裏仍然是君權最大。上臺就開殺戒,不聽話的父系老臣槍斃若干,好不容易在不看好他的國際目光下暫時穩住,趕快要求面聖。誰想不幸碰壁。

從路透社三個階段的跟蹤報導中能看出中共的支持是金急需的。路透社2011年5月20日說,朝鮮正爲金氏家族第三代政權上臺做準備。二十七、八歲的金正恩繼任路上的下一重大行動就是訪華,將自己引薦給中共領導人,這或是金正恩外交生涯中最關鍵的舉措之一。

今年8月24日,路透又說,朝鮮和中共有關的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尋求下月對中國展開破冰之旅。

然而,時間已經過了「下月」,進入了下下月,金正恩仍然沒有被邀。正在這時,路透10月3日又披露,金請求訪華的要求被「婉轉」拒絕,中方稱,因爲要忙着開18大,無人接待。

其實大家都知道,如果真是朋友,開什麼大都沒關係,哪兒就忙成那樣了?那隻不過是個說辭。過去毛時代一開會不還盼着那幾個有數的「朋友」來賀電什麼的嗎,雖然只是那些個共產團伙的和大把給鈔票買來的黑非洲兄弟。

那麼中共不願接待金正恩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據分析,就是因爲大家忙着與江周薄劃清界限。特別是人人都看到,薄熙來完了,下一個就是已被繳權的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王谷薄相繼被拿下,判刑、雙規,哪個不知他們與周永康、江澤民有千絲萬縷的瓜葛?周永康曾權壓胡溫,一貫爲江充當打手,內外生事,還策劃密謀政變搞掉習近平。

今年5月8日,胡溫正趁王立軍事件借力猛打江周薄等迫害法輪功學員的「血債派」,以求徹底剷除之。忽然中國漁民在黃海中國海域被朝鮮武裝人員劫持並遭受虐待。而周永康的政法委卻遲遲不對朝鮮的出格舉動反應,坐看胡溫受金家牽制,以圖延緩對薄熙來的處置。其實這種拙劣表演,只能給自己罪加一等,而知道政法委運作規律的人都明白,金家跳出來攪局,冒着得罪胡溫和國人的風險,背後一定有人撐着,這人就是周永康。因爲他太怕揭出他參與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滔天大罪。危機時刻他想到找金正恩幫忙一點也不奇怪。

周永康是金家父子的「入幕客」,2010年10月9日至11日,周永康率團訪朝,3天內4次見金正日,與金一起觀看聯歡晚會。北韓大閱兵,周就站在金正日身邊。今年7月24日他見來訪的朝鮮保安部長李明洙時表示,他前年去參加朝鮮黨建黨65週年活動時,同金正日和金正恩「親切會面,留下了深刻美好印象」,還說「我們永遠懷念」金正日,希望兩國執法部門深化合作,共同打擊跨國犯罪,各自維穩。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的姑父張成澤8月17日訪華時,被溫家寶「掰着手指數落」,並且一分錢沒給就把他打發了,此事被外電稱爲「極爲罕見」。

如今,江周薄大勢已去,更沒人願意理睬全世界不待見的極權家族金小三。金家三代除了魚肉朝鮮人民,就是靠着中共輸血,不斷威脅世界和平。中共高層中除了與金家密切配合作惡的江周之流,也沒幾個不對這爺三個無賴頭痛的。因此趁着與江系血債幫做最後的切割、趕緊跟風站隊之外,誰還想拉金正恩這個小跟班?

 
分享:
 
人氣:22,65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