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級核事故 裂變人類科學觀(圖)
 
石靜笛
 
2011年4月1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日本發生大地震和海嘯之後,核事故隨着再次發生的強震一同升級。現在官方已經承認核事故已經達到七級。七級是國際核事件標準中的最高級,意味着大量放射性物質對社會造成特大的健康和環境影響。

在覈能行業有一句話,叫「一個地方的核事故就是任何地方的核事故」。和日本核事故同級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的事故中,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統計中,有九萬多人死亡,還有九百萬人受到傷害。

放射性元素的致命危害我們在1821年死去的拿破崙的頭髮裏還可以看到,現代的科學家從中檢驗出來有毒放射性元素——砷,砷的一種化合物就是砒霜。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在現場死亡的31人,爲了防止他們的屍體釋放核輻射,都是用特製的鉛棺密封后下葬的。即便是廢棄的核能燃料棒、核電站的循環用水,還有核電站員工的衣服和手套、甚至是遭到核輻射的糧食、蔬菜,如果人們長期接受這些物質的輻射,對人的骨頭、肝臟、造血系統和腎臟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核能技術是當代科學的幾個最前沿領域之一。在近幾十年來,科學的飛躍帶動工業的發展,同時給地球帶來不可逆轉的環境污染,這已經使很多人開始反思,尋找人類的另一條發展路徑。那麼現在在日本核事故的巨大災難面前,我們是否願意徹底審視一下科學本身呢?

很多人如果跳出科學的思維,頭腦裏是一片空白,變得沒有基礎、沒有基點、沒有方法。是,這是因爲全世界的人只要接受過教育,都是學習科學長大的。但是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中看,只是這幾百年來的事情。而在那之前,人類無論東西方都是有另外的思維去看待生命、生活、世界以至宇宙的。

看到這,很多人都會笑話了,那時多落後啊。您可曾想過,這本身就是站在現代科學的基點中去認識的。曾幾何時,說一個人「迷信、不科學」是比說這個人笨還能貶損人。那麼今天在科學的尖端領域——核能行業中發生了最高級別的核事故時,您是否願意讓自己的思想打開一扇天窗、從另一個角度從新審視一下科學?

如果不願意,那和400多年前把反對宗教、堅持科學的布魯諾燒死的人民有什麼不同呢?只是時空變換,但僵化、封閉的思維不是一樣嗎?現在是把對科學質疑的人和想法都一棍子打死而已。

其實,人類發現並利用核能只是這一百多年的事情。核能又稱原子能,打開原子核的結合力這種方式被稱爲核裂變,把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叫核聚變。經過幾代科學家前仆後繼的探索和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家族不斷被擴充。倫琴發現了X射線,居里夫人和丈夫一切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後又獨立發現了鐳。居里夫人爲此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享譽全球。但是最終她自己也死於放射性物質造成的血癌。

人類第一次使用核能就是在軍事領域中。美國爲了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的挑起者日本軍政府儘快投降 ,在1945年8月將兩枚原子彈投在了日本。到了1957年,前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奧布靈斯克核電站。核能發電的原理是由核能產生水和水蒸氣的內能,再轉化成發電機轉子的機械能,最終產生電能。目前,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中國、日本、以色列等都建有核電站。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2010年底有13個核反應堆在運行,近幾年正是中國核電站興建的「大躍進」階段。

商業用途的核電站雖然和傳統的煤炭、天然氣發電相比,不會造成空氣污染或產生加重地球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並且非常高效。但是核電站會產生放射性廢料,而且排放大量廢熱,並且一旦發生事故就是毀滅性的、世界性的。1979年3月28日凌晨4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哩島核電站第二組核反應堆堆芯壓力和溫度驟然升高,大量放射性物質溢出,超過20萬人撤出這一地區。

核能對人類的危害,即便是發現它們的科學家們也根本無法想像。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哈恩發現,用慢中子轟擊鈾核的時候會發生鈾分裂,7年後核能第一次走出實驗室,就在一剎那間把廣島全部毀滅。當哈恩得知後驚得大叫「什麼!十萬人的生命被毀滅了?這真是太可怕了!」

還有一些人是出自經濟利益反對理性的從核事故中去認識科學。據去年年底的維基解密披露,中國的電力、能源、通訊等多個領域完全掌握在中共高層的家族手中。核電站一運轉起來,那可是真是「黃金萬兩」,幾億人上繳的電費是支撐他們奢侈生活的物質基礎。那麼,他們找來自己的御用學者和專家,在大陸官方的媒體上告訴老百姓們,對核能發展不能「因噎廢食」,咱們還要大力發展,這種專家說的話怎麼能夠真的很科學呢?

人類真的只能到核戰爭毀滅地球那一天再去審視科學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覈爆炸產生的高溫熱輻射、衝擊波、放射性污染、電磁輻射後,倖存者生活在黑暗、寒冷的世界裏。空氣中瀰漫着放射性污染,糧食和水的供應、供熱和能源系統、通信系統都完全停頓,凍餓中疾病和瘟疫在人類蔓延。全球性的氣候也隨之劇變,地球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

目前人類所看到的科學在許多方面對世界的破壞,如同置人類於水煮青蛙的處境。如果人類能有先見之明,就能開闢出另一條發展之路。這一切,請從審視科學開始。

 
分享:
 
人氣:24,90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