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雜陳的搶購食鹽風潮
 
劉在中
 
2011年3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3月11日,日本發生9級大地震和海嘯,除當場帶來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還導致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擴散……嚴重的次生災難讓人擔心本來是完全正常的,但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前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交界處的切爾諾貝利的核災難嚴重,我們似乎不必過分驚恐。特別幸運的是,到目前爲止,中國全境尚未受到任何污染。

面對全人類的共同不幸,積極支援日本人民抗震救災責無旁貸,各國政府從吸取教訓出發慎重對待覈能利用,有關部門加強核電安全,衛生部門普查大氣和海洋放射性物質含量等,皆事出有因、無可厚非。然而,神州大地上突然冒出的一場猝不及防的搶購食鹽風潮卻來得有些奇怪:日本人地處災難中心,在購買和領取食物時秩序井然,價格依舊,沒有商家乘機哄擡物價,民衆也沒有搶購囤積;反而是在沒有地震、沒有海嘯的中國出現民衆搶鹽的風潮,還有商家乘機哄擡物價,原來一袋鹽幾塊錢,漲到30多元還買不到。這場鬧劇讓人五味雜陳、感觸如鯁在喉,不能不說上幾句:透過搶購食鹽風潮,說明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崩潰,也是廣大人民羣衆對政府長期實行愚民政策的「反動」。

請看!日本鬧地震,東京平靜;中國搶鹽巴,全國沸騰!特別可怕的是,個別憤青在網絡上大放厥詞,歡呼日本大地震,這種可恥的行爲根本不是愛國,而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表現,也太缺乏人性。須知,《左傳.僖公十四年》的古訓說得好:「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這說明,由於中共六十多年統治破壞了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提高國民素質決非一日之功。

據報載,在福島核電站出現嚴重泄漏事故時,有50個工作人員明知自己會有喪生危險,卻爲了全體國民的安全而主動申請留守現場搶險,在他們冒着高輻射爲反應堆注水防止核燃料融化時,分明清楚地意識到很多人可能就在一、兩週內犧牲,仍臨危不懼、堅守崗位,其中有人發給妻子的短信只有一句話「我不回來了」,故被媒體尊稱爲「無名英雄」和「敢死鬥士」。139位自願報名冒死去搶險的東京消防隊員,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這些抗震救災的英雄人物,並不是「共產黨教育」的結果,也不是中國電視臺每逢自然災害爲黨貼金和無端吹噓共產黨員「帶頭模範」作用造就的。我們從電視中看到,在日本的搶險現場,沒有紅旗飄飄、沒有領導作秀,而那些不時湧現的英雄人物,卻讓「萬惡的資本主義」展現出人性的光輝和道德的力量!

大陸搶購食鹽風潮喧囂於16、7號,由於網上和民間流傳出海水被污染、海鹽可能致癌的不實之詞,又有人說什麼「加碘鹽可以預防和治療輻射病」,以訛傳訛、好生了得,比福島的放射性物質還要擴散得快。從純科學角度講,不是空穴來風至少也誇大其詞,設若碘鹽能防輻射,你不如去品碘酒!但因長期以來大陸社會危機四伏、大衆心理防線脆弱,見了草繩就喊蛇,兼之從衆心理作怪,包括上海、寧波、杭州、成都等地的民衆,都在搶購和囤積食鹽。短時間內很多商店脫銷,更有超市和黑心奸商乘機哄擡鹽價,加劇了民衆緊張情緒。最多的一個成都市民,一下子買走三大件180斤鹽巴,若按正常食用量計算,足夠他吃一輩子了。本小區並不啓眼的小賣部,買鹽的隊伍長達200多米……

據說造成恐慌的原因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公開闢謠不成反倒成煽動羣衆的罪魁禍首,茲因爲老百姓深知中央電視臺是個造謠臺、《新聞聯播》是假話亂播,所以,既然中央臺在說「食鹽乾淨」,老百姓根據「負負得正」的經驗就認爲食鹽確實被污染了……謠言攪亂思想,思想支配行動,大夥兒都對中央臺的說教反其道而行之,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了搶購大軍。其中,淘寶網開展「買衣服送一包鹽」的活動,加劇了搶購勢頭。尤其搞笑的是,四川人吃井鹽幾千年了,與海洋污染風馬牛不相及,爲什麼也來湊熱鬧?記得汶川地震後,國外媒體盛傳該地震曾引起過地下核爆,地下水可能被污染(有人看見坑道被炸碎的水泥塊大量拋出地面;有人看見穿白衣服的防化部隊緊急進入;北川附近還以「汞污染」爲名處理過水源)果真如此的話,搶購井鹽豈不是自討苦吃?!

再說了,中國什麼都缺,恰恰不缺鹽巴——柴達木盆地有的公路就由鹽巴鋪設,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如果製成食鹽,足夠全國消費,四川自貢的井鹽源遠流長,大英縣的人造「死海」全是鹽滷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鹽可以將全世界70億人做成「臘肉」……何況「吃慣」地溝油、化學火鍋、三聚氰胺、毒大米和瘦肉精餵養出來的「健美豬」的國民久經鍛鍊,腸胃堅不可摧,消化出類拔萃,對毒食品見怪不怪習以爲常,可能已在體內產生了某種「抗藥性」。所以,老夫一方面要感謝黨和政府對民衆身體健康長期的忽視、累教不改的嚴峻「考驗」,另一方面也奉勸諸位:面對大地震,既然日本人能夠泰然處之,中國同胞又何必杞人憂天傾?!


 
分享:
 
人氣:24,17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