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下一个“炸弹”正等待着被引爆(图)
 
林辉



痛不欲生的母亲

(甘肃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

【人民报消息】8月15日,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的第七天,民间所说的“头七”,也是中国大陆的又一个哀悼日。根据中共政府下发的通知,这一天除全国各地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外,公共娱乐活动也都被禁止。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话,就会想到这是继2008年5月汶川地震和今年4月玉树地震后的第三个哀悼日。在“汶川加油”、“玉树加油”后,这一天我们听到了“舟曲加油”。

还是这一天,我们透过媒体,再次听到了悲伤的乐曲,重温了一个又一个悲惨的画面,又一次感受到了百姓的凄苦,亦看到了中共领导人的第N次作秀。

为什么要说是作秀呢?因为哀悼罹难者的目的当不仅仅是表达哀思,对于执政者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反思:受灾的百姓对于救灾工作还满意吗?如果不满意,原因是什么?为何灾难会发生?这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更多的是人祸,如何避免下一次灾难的发生?……而遗憾的是,从汶川到玉树,再从玉树到舟曲,我们没有看到执政者有任何的反思,更不用说对黎民百姓说什么自责之语;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执政者们廉价的鞠躬,如同演员般,演完这场戏后即回复歌舞升平。

不是吗?汶川地震虽是天灾,但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的、特别是学生伤亡的却是人祸。一座座“豆腐渣”校舍,在地动山摇中将逾2万幼小的生命吞噬,而随之亦带走了这些家庭的幸福。与脆弱的校舍相比,地震中政府的办公楼却甚少有遭到彻底毁坏的。这难道不说明问题吗?而当灾后,孩子的父母想为冤死的孩子讨要说法时,却被恐吓,被谩骂,被强迫噤声。这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不是吗?在青海玉树地震中,50%的学校楼房倒塌,平房100%倒塌,上万人死亡。加拿大地质学权威、自然灾害研究专家John Clague教授在看了震区照片后认为,房屋质量差是导致死亡人数高的重要原因。对此,政府不仅不置一词,而且对胆敢讨要说法的百姓以威胁待之。这又是为什么呢?此外,救灾的迟缓、禁止喇嘛参与救援也使灾后的百姓欲哭无泪。

此次舟曲泥石流,那些因过度开发环境而身处险地、却依然采用砖木、泥质结构的楼房,被淹没了许多,只有一座石砌的房子在周围的房子被摧毁后却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汶川、玉树的哭声尚有余声时,舟曲撕心裂肺的声音又开始击打人们的内心。

房子,房子,难道真的是小小的房子而增加了如此多的冤魂?如果对照美国四十年间的几次大地震死亡的人数,我们有理由相信房屋的设计、质量的确是个主因。美国几次大地震虽然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但死亡人数都控制在100人以下。根据美国地理监察(US Geological Survey)提供的数据,美国洛杉矶分别在1971年和1994年发生6.7级左右的地震。1971年的地震65人死亡;1994年的地震,60人死亡。而中国死亡人数是其的十倍、百倍,甚至还要多。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责任?建筑公司的责任?问题是验收房屋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房屋的质量问题难道与其无关吗?而身为国家的领导人,有这样的属下,自身难道没有责任吗?这样的政府是替老百姓服务、考虑的政府吗?为何我们迄今仍听不到一声道歉?

更让百姓忍无可忍的是,当灾后讨要说法时,却被政府噤声。试问,这样的政府究竟在替谁撑腰?

如果说三次天灾中人祸是重大伤亡的主因,那么当人们知道这天灾造成的伤亡本可以避免,却同样因为人祸而错失了躲避的最佳时间时,又该怎样出离的愤怒啊!

早在四川汶川地震前,就有国内外多名专家发出了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预报并呈报给了国家地震局,但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们却矢口否认收到任何预报。据说是保证奥运前的安定局面,而地震局还为此曾召开了“震情信息保密会”。同样在青海地震前,山西省地震局侯马地震台工程师余向红、河南郸城县地震预报员张德亮分别在震前准确预报了该次地震和震级,并将预测结果呈报给了国家地震局,但都未收到任何正式回函,也未引起重视。

而造成上千人死亡的舟曲泥石流,在地质局的专家们眼中也是不足为怪。因为舟曲地区山高沟深,地形起伏强烈,地质构造以遇水即软化、泥化的炭质板岩居多,是国内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区之一。官方资料显示此次重灾区之一的三眼峪沟曾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暴发泥石流,造成城区842间房屋毁坏,死伤 196人。尽管专家们早已提出警告,但舟曲大肆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并没有杜绝。此外,地方政府监测力度的不够也导致百姓在灾难面前毫无防备。

面对一次次人祸,执政者们又是怎样回应百姓的呢?我们可曾见到哪个官员为此受到处罚?我们可曾听见一声真诚的“对不起”?设立一个又一个的哀悼日,似乎在形式上体现了”以百姓为重“,但却并不能让百姓感激涕零,相反却让人们看到了执政者的虚伪和冷血。而且还有多少矿难、爆炸的死难者被遗忘,连集体的哀思都无法“享受”到?!执政者是否看到,那无数盘旋在中国大地上的冤魂?

据大陆《南方周末》报导,截至2009年全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威胁数千万百姓的生命和1200多亿元财产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处,威胁人口700万,威胁财产840亿元。也就是说,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隐患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下一个“舟曲”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正等待着被引爆。说不定某一天,我们还要再举行哀悼日,还要再喊出“**加油”,还要再一次心痛。只是还有多少百姓把哀悼日当回事呢?中共的领导人还可以再作几次秀呢?当中国百姓认清一切灾祸正是源于中共时,中共的末日大概也就到了。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甘肃特大泥石流 中共再现“国际主义精神…病”(图) 2010/8/16 (26,244次)
这样的局面难道还不该早日结束吗? 2010/8/13 (23,594次)
看天象!北京又要发生什么大事(多图) 2010/7/20 (69,319次)
为何中国的灾难总是“百年不遇”? 2010/6/27 (18,050次)
天灾,还是人祸?(图) 2010/5/20 (35,444次)
又是人祸 再次哀悼 2010/4/22 (34,616次)
青海地震中的四大人祸(图) 2010/4/20 (33,408次)
大标题令人震惊 灾难早就开始了(图) 2010/4/19 (17,483次)
中国过渡政府文告:不要相信中共,赶快逃荒自救 2010/4/17 (21,108次)
揭美国短的这新闻为啥中共也怕(多图) 2010/8/18 (36,943次)
一个新闻 制度不同报导截然不同(图) 2010/8/18 (31,877次)
老江被小胡耍弄的不亦乐乎 2010/8/17 (56,657次)
当今社会这件事被归为“奇闻” 2010/8/16 (45,205次)
中风清醒后忘掉烟瘾 英男子成抢手画家(图) 2010/8/16 (40,219次)
台湾在60周年国殇日被中共当众收编(多图) 2010/8/15 (42,903次)
一张中共窜稀的国际新闻图片(多图) 2010/8/15 (38,609次)
报复郭德纲的原来是黑老大赵本山(多图) 2010/8/14 (53,348次)
老住持:刘伯温的预言正在失灵 2010/8/14 (56,669次)

咯咯直笑…树有痒痒肉?(图) 2010/8/14 (40,036次)
看江新罪证!吕加平坐家中就天掉馅饼(图) 2010/8/13 (46,109次)
43℃!薄熙来在 重庆你敢不抽疯么(多图) 2010/8/12 (51,624次)
是谁让石头屋顶住疯狂泥石流(图) 2010/8/11 (59,268次)
薄熙来对07年任政治局委员耿耿于怀(多图) 2010/8/11 (60,981次)
周永康又砸锅 江怒不可遏 2010/8/10 (54,877次)
疯了!NBA扣篮王成为赵本山的徒弟(多图) 2010/8/9 (44,630次)
“股神”开始与巴菲特拉开距离(图) 2010/8/9 (35,267次)
小笑话:陪薄书记打牌(图) 2010/8/9 (98,231次)
两位爱国者:辛灏年和万里(图/视频) 2010/8/8 (147,764次)
看殃视新闻联播看出门道 2010/8/8 (44,810次)
山东金矿起火:一张图片带来疑问(多图) 2010/8/7 (37,728次)
新华网为何在熊猫基地着火事件耍猫腻(多图) 2010/8/7 (36,697次)
新华网这个新闻只说了后一半儿 2010/8/6 (55,007次)
荒唐的年代!六四逃亡学生领袖在帮中共吸金(多图) 2010/8/5 (67,827次)
恶毒!人民日报咒万里早死(多图) 2010/8/4 (68,693次)
新华社高官万武义叛逃为何没成功(多图) 2010/8/2 (51,480次)
小笑话:重庆的天气预报全国最准(图) 2010/8/2 (130,967次)
这张照片 新华网想让你动啥脑筋(图) 2010/8/1 (42,372次)
古巴高层出事了!(图) 2010/7/31 (39,701次)
英相卡梅伦让中共干没辄(图) 2010/7/31 (38,519次)
瑞士面临抉择:保护人证还是讨好中共(图) 2010/7/31 (35,048次)
小笑话:薄熙来的请求获准 2010/7/31 (113,958次)
忒惨!江最近的一踹腿 被告发 2010/7/30 (53,962次)
八一前夕,新华网头版晕菜了(图) 2010/7/30 (38,921次)
?!中共最近和伊朗掰了(图) 2010/7/29 (36,519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