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爲快!辛灝年多倫多演講實在精采(圖/視頻)
 
2010年10月9日發表
 

2010年10月3日,辛灝年先生正在多倫多大學演講。

【人民報消息】辛亥百年前夕,沉寂了近四年的「黃花崗」雜誌主編,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先生於2010年10月3日在多倫多大學重返講臺,發表了題爲「誰孕育了辛亥革命」的專題演講,也開啓了他「迎接辛亥百年系列演講」的旅程。

由於辛灝年先生的演講正在趕製當中,應觀衆的要求,我們先公佈一段辛灝年答觀衆提問的視頻,供大家先睹爲快。

提問:您分析了辛亥革命內部和外部因素,但我覺得現在中國的變化也是必然的,它的內部和外部因素也都非常成熟了,那這種變化與辛亥革命有什麼不一樣?我想這也是我們今天研究辛亥革命的意義。

辛灝年:你提的問題是相當有水平的。今天中國的環境與一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的環境有什麼區別?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因爲時間關係,我不能詳細回答你,但是我可以說這麼幾句話。

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個方面來說,在民族問題上,當時列強是堅船利炮打進來,所以容易讓中國人感覺到民族危難,對不對?很明擺着嘛,今天打你;明天瓜分你;後天搶你的主權;又強迫傳教等等這些作法都讓中國人反感,歸結到一起就是一句話:列強侵略我們,欺負我們,所以我們要民族主義。辛亥革命的三個組成成分,民族革命、民權革命、民生革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天中國大陸人民似乎感覺到,共產黨不也是漢人嗎?這個政權這個國家不也是我們漢民族,中華民族的國家嗎?

我剛才講了,海外有一句話,說我們華人叫「黃皮白心」,說我們年輕一代是「黃皮白心」,黃臉皮,心是白的,就是指我們生在海外這些人,共產黨是什麼?共產黨是「黃皮俄心」嘛,他一切都是根據蘇聯的模式過來的嘛!他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我剛才講了爲了「馬列」這兩個字,他殺了多少中國人啦!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民族問題,只不過這個民族問題,還沒有給太多的朋友或年輕人認識到,也沒有爲他自己所認識到,你知道你在中國實行的是什麼嗎?與傳統文化決裂,抵制西方的現代進步文明,你要的全部是俄化的馬克斯主義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的那一套。這就是最大的民族問題,他把我們的靈魂給挖空了,他把我們中華文化給腐蝕了。這難道還不是民族問題嗎?你打我我身上疼我是肉疼,你挖了我的心你挖了我的靈魂,我全身都疼,從裏疼到外啊!我們現在只感覺到肉疼的那一面,我們還沒有感覺到我們心裏面疼的那個東西,那就是靈魂。所以今天的民族革命就是思想革命,徹底的驅逐馬列思想,將中國傳統的好文化、好思想和現代世界進步的文化和思想相結合,這是孫中山說的。「驅逐馬列、恢復中華」的意義就是,還我文化之魂、還我思想之魂、還我民族之魂。這是第一個差別。

第二個,民權。我想不用解釋了,晚清人民辦報紙有四百多份啊!今天中國大陸有哪一家報紙是人民辦的?你告訴我哪一家報紙是人民辦的?那麼多的網民,四億網民,連「釣魚島」都成了「過敏詞」,在網站上全部消掉。伍十萬網警啊!比晚清政府的民權上,它不是進步了,都不能講這兩個字,它倒退到了中國三千年的專制都沒有到這一步。民權上是一樣的,人民完全被剝奪人權了,說「一樣」那是埋汰滿清了,比滿清厲害的多,共產的專制是全面專制,是超級專制腐敗。

第三,民生,我剛才沒有多講,因爲我今天講的題目的關係,腐敗今天比那時候還腐敗,腐敗是什麼?腐敗就是有權有勢的人發財,無權無勢的老百姓受苦,一鍋飯就這麼多,你百分之零點幾的人吃了我大半鍋飯,留一口飯給我十三億人民分。你說是不是一樣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啊!中共高級幹部子女,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百分之零點四的人裏面,有兩千個這樣的家族,佔了我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全國人民財產,這樣的腐敗比滿清厲害一萬倍。

大家想一想,民族問題表現的形式不同,表面上不同實際上更厲害,民權問題更黑暗,民生問題更腐敗。那怎麼辦呢?我想我們的民族是個死不掉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別看他老老實實的,真到了那一天,他是非反抗不可的。要相信一句話,「天不變道亦不變」,作惡多端的結果,多行不義的結果,就只有被推翻這一條路。

「不進行政治改革,只有死路一條」。我請問大家,中華民族的文明史都有五千年了,中華民族會死嗎?中國會死嗎?中國人民會死嗎?我們兩次亡國,別人用武力亡了我的國,我用文化同化了他的民族,我們的民族不但沒有變小,沒有滅亡,還變大了,中華民族不會死,中國人不會死路一條,中國更不可能死路一條,死路一條的只有共產黨自己啊!我覺得海外對這句話關心程度非常高,可是大家都沒有看到一個根本東西,是共產黨怕死路一條。而中國人民要求「新」,要求「變」,要真正的繁榮富強,要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謝謝。

(略有刪節)



新唐人電視臺 http://www.ntdtv.com

(新唐人記者謝宗延、林沖報道,聽打:田素清)

 
分享:
 
人氣:122,09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