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火已燃遍!三千縣公安局長速進京討對策
 
青晴
 
2009年2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2008年兩千個縣委書記到北京進行培訓。這是中共建政建黨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2月27日,CCTV《新聞1+1》節目由王躍軍主持,他和特約觀察員白巖松對話曝出一個特大新聞:從2月18日起,全國三千多位縣級公安局局長分七批來北京,進行爲期十天的培訓,歷時半年,重點培養五大能力。2月18號的首期培訓班,共有425名縣級公安局局長。

據公安部部長孟建柱說,這是公安史上的第一次。也破了天荒。

在中共要大慶特慶建政60週年之際,爲何培訓了全國的縣委書記,又輪訓全國的縣級公安局局長?

這正如中共的「國歌」說的,中共政權「到了最危機的時候」,光靠縣委書記動嘴已經不靈光了,得靠縣級公安局局長動手迅速和及時。

這次節目給中共對三千多位縣級公安局局長進行輪訓的目地剝皮剝的很徹底、很直白。

白巖松透露:2008年12月份,周永康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講了這樣一番話:「源頭治理,要妥善處置、認真化解各類社會矛盾,要發現得早,控制得住爲好。」「要減少誘因,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的在第一時間處置好第一現場。」萌芽、基層、第一現場在哪兒?大部分在縣裏。

白巖松的這段話泄露了高層機密,其一是承認中國目前已經到了遍地民怨、無法控制的地步,中共政權危在旦夕;其二是曝光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明確要求血腥鎮壓「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一句話,你縣公安怎麼處理我不管,反正問題得就地解決。

報導說,過去小事化大的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麻木」,冤情出來了,民衆憤怒了,公安根本不當回事。接下去是「激化」,最後事情就升級了。升級了,必然是「對立」,對立了就派出全副武裝的警察去鎮壓,開槍坦克車碾這些都是經常使用的手段,被稱作「簡單、粗暴,沒有太多的去想」。事情鬧大了,常常還有連鎖反應,中共政權不穩了,上面緊張了,要求下面打報告上來,下面最常做的工作就是大事報小、和稀泥。過去這麼幹還能對付一段時間,現在就不行了。

據《人民公安報》報道,許多公安局長在課堂發言時說,當前處置各類羣體性事件和突發事件難度越來越大,是縣級公安局長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此次培訓的目地就是要教給他們一些技巧。10天課程播放一些短片,都是近來在國內發生的一些事件,通過對這些事件的處理,讓三千公安局長明白,今後應該如何做。

培訓的第一節課就由公安部長孟建柱主講,時間長達三小時,他說,機關領導幹部特別是縣級公安局長要着力提高五種能力,這五種能力具體是:「羣衆工作能力;理性、平和、文明規範的執法能力;基層施展能力;駕馭複雜局勢能力;輿論引導能力」。

課上用三件性質相近的羣體性事件來說明孟建柱提出的五種能力。第一件命案發生在2008年6月15日,德江縣公安局接到一起中學生死亡案件的報警,說是自縊死亡不立案。6月25日,悲痛的死者母親張明秀脖子上掛着寫有「冤」字的牌子到縣城喊冤,引起上千羣衆憤怒,德江縣公安局長帶領70多名民警趕赴現場,轟走羣衆,將張明秀帶去公安局,用「解釋、疏導,試探」等方法先穩住死者母親。但心裏有鬼的德江縣公安局心裏還不踏實,於是又召開有死者親屬、媒體、死者學校師生、普通民衆等參加的通報會,播放幻燈片等,再讓媒體趕快跟進報導,才算騙過去了。

在這起德江人命案之後,在2008年6月同屬貴州省的甕安縣也發生了一起女學生李樹芬命案。就是全國人都知道的「伏臥撐」事件。李樹芬先是被強姦、然後被殺,再被投入河中。涉嫌強姦殺人的人當中,有當地政府幹部的子弟。但當局隨即宣佈,死者死於自殺,並迅速釋放了涉嫌謀殺的嫌疑人。李樹芬的叔叔前往派出所論理,遭到毆打,從派出所出來後,又遭受一羣所謂「身份不明」的打手的毆打,被打成重傷。激起民衆的憤怒,最終此事件演變成國際矚目的中共醜聞大案。

但培訓使用的短片中,卻把責任歸罪於事件發生後數小時,甕安縣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均未到場和羣衆對話,當地的公安機關、主要負責人也沒有及時出面,進行有效的疏導和解釋。真是荒唐可笑。

這次培訓沒有什麼新東西,就是要全國公安局長們不但會使用暴力,而且還要學會僞裝,學會利用媒體來誤導民衆,讓中共多活幾天。

不過,這次培訓的一些規定,如「何時可動用警力,在動用警力的情況下什麼樣的度才是最適當的」,將加劇地方政府和公安之間的矛盾。以後縣裏出了事,要自己想輒去平息,公安不一定出動。這樣以後就更熱鬧了,不但公安、地頭蛇和百姓的矛盾要激化,而且公安和地頭蛇也要激化矛盾。

哇,越培訓越規定,麻煩越多,中共真是吃飽了撐的瞎折騰。△

(人民報首發)

看神韻藝術團美麗的動態圖片

神韻藝術團全球巡演時間表及購票全信息




 
分享:
 
人氣:27,56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