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衝擊長江生態 中華鱘撞壩而死
 
2006年9月2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央社記者林於國香港22日電)三峽大壩蓄水因大壩阻斷魚類迴流產卵的通道,造成不少逆流而上產卵的魚類撞壩而亡。據報導,長江珍稀水生動物白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江豚和胭脂魚等,數量明顯減少,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鱘數量更由過去每年五千條減至三百條。

據香港香港「太陽報」報導,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表示,自二零零三年三峽大壩蓄水以來,長江水溫下降,泥沙量逐漸減少,流量改變。在夏季泄洪時,江水中的氧氣、氮氣等氣體含量發生變化,造成魚類大量死亡,泄洪愈多的年份,對魚類的影響愈大。

由於「變江爲湖」,許多適合急流生長的魚逐漸向上遊遷移,進而改變魚類種羣的結構。報導說,最重要的是,三峽大壩阻斷魚類迴流產卵的通道,造成不少逆流而上產卵的魚類撞壩而亡。

據報導,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已由原來的八百公里江段、十六個不同區域壓縮到一個面積狹小的區域,而羣體數量也從過去每年三千至五千尾左右,減少到現在的不足三百尾。

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表示,三峽剛開始蓄水時,洞庭湖的水位下降一至兩公尺,目前水位已下降至五公尺,很多小支流出現乾旱、斷流,漁業資源愈來愈少。

專家呼籲,除加大資金投入外,還應在長江沿岸再多建魚類自然保護區,加強珍稀魚類的繁殖保護工作。

 
分享:
 
人氣:14,57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