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香港迴歸五週年:東方明珠 不復丰采
 
作者:蘇永耀/自由時報
 
2002年6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自由時報編者按 「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是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對香港迴歸中國的保證,但歸併中國即將屆滿五年,香港已出現根本性變化,做爲中國宣傳一國兩制的樣板,不變的神話顯然已不攻自破。

 爲了深度觀察香港,提供讀者深層的思考,本報特派記者前往香港,深入探究香港在政治、經濟、消費生活等不同面向的變化,並從今天起,以連載方式,分別就香港迴歸後「政經變化」、「生活實況」、「借鏡香港看臺灣未來」等三大主題,解開「一國兩制」的面紗,並期望以香港爲鑑,洞悉一國兩制的本質,思考臺灣的前途與未來。

 自由時報6月29日特派記者蘇永耀香港報導/香港歸併中國將屆滿五年,曾於九七前夕斷言「香港之死」的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近期再度看壞香港,認爲香港將被上海取代;著名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在今年評估香港的亞太地區最佳經商地位,已被新加坡取代。

  香江過往丰采,漸漸褪色

  的確,現今的香港,正遭逢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經濟衰退,連港人自身也看壞;香港大學本月民調即指出,有七成八的香港民衆認爲迴歸後的情況比過渡前差,較去年同期驟增十個百分點,另有近三成民衆以負面形容詞描述自己心情,只有半成人正面形容自己心情,顯示民衆對前景的悲觀、怨懟情緒溢於言表。

  這五年的變化尚不僅於此,做爲一國兩制樣板的香港,由於北京對香港「關切與介入」加深,加上香港與大陸經濟的依賴與融合度漸高,香港國際化程度已不若以往,呈「大陸化」趨勢,這從學習普通話已成主流、人才與產業紛紛移往內地等就可看出,香港正面臨政治經濟結構的大轉變。

  一國兩制的實施構想與政策,不論是「葉九點」、「鄧六點」或「江八點」,對外宣稱的重點,簡單來說,就是「井水不犯河水」。

  按政制原理,這雖說不通,但對當時還屬英國殖民地的港人來說,夾處於中英兩大之間,毫無置喙餘地,加上對經濟表現的強烈信心,認爲一國兩制將可不被中國的經濟落後牽絆,所以,北京這項神話,一度爲多數港人相信,認爲可以「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不過,只經過五年,似乎「事與願違」。

  首先是因爲香港特區政府表現不佳,使得一國兩制毫無說服力。最爲港人詬病者,在於特區政府的政策搖擺不定。

  最著名的案例即「八萬五」,這是特首董建華在一九九八年八月宣示的房屋改革計畫,他於施政報告強調房屋興建目標,每年要達八萬五千個單位。

  董建華原意藉此壓制居高不下的房價,但因這項指標政策未考慮市場因素,加上當月亞洲金融風暴開始襲擊香港,香港樓價幾乎跌了五成,空屋率大增。

  之後政府對於這項政策是否延續未曾明言,直到兩年後董建華才間接透露已然放棄,引起輿論大譁,直指港府失信。

  香港學者直言,港人不但飽受經濟蕭條困擾,還得被那「三日一新猷、五日一興革」等住屋、社福、教育、醫療等政策搞得暈頭轉向,連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都看不過去,暗指港府不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政績不佳,董特首的聲望下滑,根據香港民調,九七香港歸併前,董建華尚有五成三的滿意度,不滿意度約二成四,如今,這項數字幾乎倒過來,滿意度已降至三成,不滿意度則驟升至四到五成。

  民調滑落並未引起港府檢討反省,反而出現政治緊縮。前年香港大學負責民調的鐘庭耀教授就披露董建華的幕僚曾施壓,要求停止有關特首民望及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民調。此事件經輿論報導,並撻伐港府幹預學術後,最後由港大校長、副校長辭職來平息風波。

  一國兩制招牌不亮,港府治理無能,最急的是北京政府。

  矛盾的是,爲了襄助港府,中國對香港的介入與日俱增,自董建華以降的港府官員,不時進京面聖求援,結果是讓港府更矮一截,也讓一國兩制愈加傾斜,井水不犯河水之說神話破滅。

  另據香港中文大學民調,以往港人對北京政府的信任度僅一成五到兩成,但現在已有四到五成,甚至高過特區政府。

  這項訊息,說明一國兩制的「一國」日趨明顯,「兩制」則失色,使得以往建構的一國兩制基礎正消失中,相較過去希望做到有效區隔,現在對多數港人來說,「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並非堅持重點,甚至已有「北京干預一下也無妨」的心態,一國兩制走調,香港民主派更無奈。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王家英博士受訪時憂心指出,此種根本性的改變,若北京政府將來出現較大的干預,對於民主與自由的傷害,恐會慢慢出現,港人這種著眼於短期效益,長期將會付出代價。

  研究香港政制著稱的臺灣暨南大學教授翁松燃指出,基本法明文規定中央至少有八種干預權限和機制。例如香港特區政府最高行政長官雖是由八百人推選委員會產生,但得「報請」中央任命,中央還有免職權,這種制度連間接選舉都談不上;美國「人權觀察」組織今年公佈的年度人權報告,還特別點出香港立法會通過決議,認可北京對特首的免職權,是人權的倒退。

  做爲監督機構的香港立法會,則是跛腳機構,六十席中直選者不達半數,大多操縱在行政部門與商界團體手上,加上提案必須分組都通過後始得決議,這等於讓少數議席就可具有議事主導權,反而強化行政權獨大。

  除基本法的控制外,中國在香港難以計數的中資企業、駐港的解放軍、外交部專員、中聯辦(新華社)等機制,使北京的意旨根本無須公開,就可透過私下示意等傳達,所以,外界或看北京當局對香港頗爲自制,其實,只是若干運作不爲外界所知而已。

  另一個重要發展是,本週香港立法會以三十六票對廿一票,通過董建華提出的「高官問責制」,七月一日起,特首任命的行政會議成員,包括三位司長、十一位局長等高官,不再是終身職,必須隨著特首任期同進退,同時特首可以隨時要求去留。 這種以強化行政主導,集權於行政長官一人的作法,表面理由是爲權責相副,套一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所言,可讓董建華有其個人的治港班底,不再是「孤家寡人」;但仔細想想,當北京中央可任免香港特首,特首進而任免港府高官後,整個行政機制已從中央至地方一條鞭,未來香港特區政府根本得按北京意旨辦事。

  同樣地,由於香港基本法規定中國人大對於基本法擁有最終解釋權,爲了港人在大陸所生子女的居港權問題,港府不從香港最高法院的裁定,轉將本案交由人大釋法推翻裁定,這幾年又發生多起大陸公安人員越境到香港查案,香港司法獨立與管轄權已遭破壞。

  當行政、立法、司法都受制於北京,第四權的香港媒體,似乎也在胡蘿蔔與棍棒的約制效應愈趨「自我檢查」。

  當「兩制」已名存實亡,更遑論人權、宗教等自由,華裔人權鬥士吳弘達今年兩次申請赴港均遭拒就是明例,去年臺灣五名工運人士欲參加香港「反全球貧窮化陣線」遊行也被拒,四位瑞士籍在內的十六位法輪功學員,也被控以妨害公務等罪名於兩週前首度審判,這些作爲均與中國漸趨同步。

  去年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李少民因被中國控以間諜罪驅逐出境,卻獲准返港教書,此舉被港府大肆宣傳一國兩制;可是,香港學術界多認爲,李少民獲釋前夕,是在北京申奧與美國布希總統訪中時刻,香港完全是爲「配合北京外交政策」演出的一齣戲碼,如同與中國反法輪功沆瀣一氣,根本只有一國,沒有兩制。

  港府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曾語重心長說,港人一定要善用兩制優點,多談一國,忘卻兩制,「只會自食惡果」。

  誠哉此言。

  香港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一國兩制,但在一國與兩制之間,若能堅持,在國際關注下,猶可保有一定自主空間。只是港府表現不佳,提高北京介入空間,加上港人似已自我放棄兩制,香港特色正迅速退潮。如今港人擔憂的居然是上海迎頭趕上;曾幾何時,東方明珠香港,淪落至此? 一國兩制的宣傳縱使如何腴詞美句,經過實際檢驗,不僅無法保存香港的特殊性與國際化,反而是中國化、內地化的侵蝕與壓倒過程,號稱五十年不變的香港,才五年,已不復丰采。北京的強勢,也使香港走往終結一國兩制之途。

  事實勝於雄辯,香港經驗正說明一國兩制的失敗與破滅。

 
分享:
 
人氣:11,94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